成语有关刃的成语

有关刃的成语

有关刃的成语共收录29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刃迎缕解比喻顺利解决。唐 韩愈《贞曜先生墓志铭》:“及其为诗,刿目鉥心,刃迎缕解。”
兵不血刃兵:兵器;刃:刀剑等的锋利部分。兵器上没有沾血。指未经激烈的流血战斗就取得了胜利。先秦 荀况《荀子 议兵》:“故近者亲其善,远方慕其义,兵不血刃,远迩来服。”
迎刃而解碰着刀口就分开了。比喻事情容易处理;问题容易解决。《晋书 杜预传》:“今兵威已振,譬如破竹,数节之后,皆迎刃而解。”
应刃而解犹言迎刃而解。比喻问题得到顺利解决。梁斌《播火记》:“虽然有好多问题事先没有商量,有朱老忠在,也就应刃而解了。”
游刃有余刃:刀口;刀锋;游刃:运转刀刃;余:余地。比喻经验丰富;做事熟练;解决问题毫不费力。先秦 庄周《庄子 养生主》:“彼节者有间,而刀刃者无厚;以无厚入有间,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。”
军不血刃兵器上没有血。谓未交锋就取得胜利。三国·蜀·诸葛亮《为后帝伐魏诏》:“故鸣条之役,军不血刃,牧野之师,商人倒戈。”
拔刃张弩刃:指有铎刃的兵器;弩:用机械发箭的弓。拔出刀,张开弓。形容战斗前的紧张气氛。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王莽传下》:“勒兵至郎署,皆拔刃张弩。”
游刃余地游:运转;刃:刀口;余:余地。比喻工作熟练,有实际经验,解决问题毫不费事。宋·苏轼《书吴道子画后》:“出新意于法度之中,寄妙理于豪放之外,所谓游刃余地,运斤成风,盖古今一人而已。”
吹毛利刃将毛、发置于刀或剑刃上,用力一吹即可削断毛发。形容刀剑极为锋利。
目牛游刃游刃:刀刃游行于空隙之间。看到牛后游刃有余。比喻技艺精湛。《东阳夜怪录》:“诸公清才绮靡,皆是目牛游刃。”
迎刃冰解同“迎刃而解”。宋·叶适《题张君所注佛书》:“至于要言微趣,人所难知,往往迎刃冰解。”
兵不雪刃兵器上没有沾上血。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。《荀子 议兵》:“故近者亲其善,远方慕其德,兵不血刃,远迩来服。”
刃树剑山刃:利刃,刀。原是指佛教中的地狱酷刑。后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地方。
游刃馀地犹游刃有馀。
手无寸刃谓手里一点武器都没有。南朝·宋·刘敬叔《异苑》第十卷:“香年十四,手无寸刃,直扼虎颈,丰遂得免。”
赴火蹈刃赴:前往;蹈:踩踏。赴汤蹈火。比喻不避艰险。西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泰族训》:“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,皆可使赴火蹈刃,死不还踵,化之所致也。”
兵不接刃作战时兵器没接触。指战事顺利,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。《吕氏春秋 怀宠》:“兵不接刃,而民服若化。”
兵未血刃犹兵不血刃。指战事顺利,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。郭沫若《李白与杜甫 杜甫与严武》:“高适是肃宗所任命的统帅,永王为地方兵力所击败身死之后,高适兵未血刃而罢。”
坚甲利刃见“坚甲利兵”。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晁错传》:“坚甲利刃,长短相杂。”
迎刃而理比喻处理事情、解决问题很顺利。同“迎刃而解”。清 周在浚《行述》:“潍,剧邑也,事繁丛弊,先大夫以书生受事,迎刃而理。”
游刃有馀语出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今臣之刀十九年矣,所解数千牛矣,而刀刃若新发于硎。彼节者有闲,而刀刃者无厚;以无厚入有闲,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。”后用以谓观察事物透彻,技艺精熟,运用自如。
迎刃立解同“迎刃而解”。清·魏源《圣武记》第二卷:“苟官兵长驱,则澧州、常德、湘阴迎刃立解,可以夹攻长沙。”
投刃皆虚《庄子·养生主》谓庖丁解牛,三年后所见皆非全牛,只见其骨节皆空虚,“彼节者有闲,而刀刃者无厚,以无厚入有闲,恢恢然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”。后因以“投刃皆虚”比喻处理事务得心应手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谓庖丁解牛,三年后所见皆非全牛,只见其骨节皆空虚,“彼节者有闲,而刀刃者无厚,以无厚入有闲,恢恢然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”。
迎刃以解同“迎刃而解”。《中国近代文论选·论科学之发达可以辟旧小说之荒谬思想》:“准此推之,以真理诘幻状,以实验捣虚情,虽举国若狂,万人同梦,而迎刃以解,涣然冰消。”
蹈刃不旋蹈:踩;刃:刀刃;旋:回旋。面临危险而不返回。《孙膑兵法 善者》:“故民见进而不见退,蹈白刃而不旋踵。
兵无血刃指战事顺利,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。《北史 序传 凉武昭王李暠》:“昭王以纬世之量。为群雄扬奉,兵无血刃,遂启霸业,乃修敦煌旧塞。”
枕戈剚刃谓准备杀敌复仇。剚刃,用刀剑插入物体。章炳麟《驳康有为论革命书》:“此则枕戈剚刃之事,秦赵已不能施于白项,而汉族犹可施于满洲,章章明矣。”
兵不污刃犹兵不血刃。唐·韩愈《论捕贼行赏表》:“威德所加,兵不污刃,收魏博等六州。”
登锋履刃踩踏刀剑的锋刃。比喻冲锋陷阵在最前头。《后汉书 袁绍传》:“又臣所上将校,率皆清英宿德,令名显达,登锋履刃,死者过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