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 |
解释 |
出处 |
隔靴搔痒 | 隔着靴子挠痒痒。原为禅宗用语;比喻领会佛理不够透彻;未能悟境触机。后比喻说话写文章没有抓住主题;不中肯;不贴切;或做事没有抓住关键;不解决问题。 | 宋 释普济《五灯会元 康山契稳禅师》:“曰:‘恁么则识性无根去也?’师曰:‘隔靴搔痒。’” |
隔壁听话 | 见“隔壁听”。 | 明·唐顺之《答王遵岩书》:“盖非特文章气节平生所劼力而事者,既于真性不切及所闻于经书师友与意见之所窥测,而自以为道者,亦竟如隔壁听话,全无交涉。” |
隔墙有耳 | 隔着一道墙,也有人偷听。比喻即使秘密商量,别人也可能知道。也用于劝人说话小心,免得泄露。 | 管仲《管子 君臣下》:“墙有耳,伏寇在侧。墙有耳者,微谋外泄之谓也。” |
关山阻隔 | 关隘山岭阻挡隔绝。形容路途艰难,往来不易。 | 元 郑德辉《 梅香》第一折:“不争他回家去呵,路途艰难,关山阴隔,这亲事几时得就。” |
天悬地隔 | 悬、隔:距离远。比喻相差极大。 | 《南齐书 陆厥传》: “一人之思,迟速天悬;一家之文,工拙壤隔。” |
一日不见,如隔三秋 | 一天不见,就好象过了三年。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。 | 《诗经 王风 采葛》:“彼采萧兮,一日不见,如三秋兮。” |
仙尘路隔 | 尘:尘世。上天和人世无路相通。比喻亲友被隔绝,无法相会。 | 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罗刹海市》:“仙尘路隔,不能相依。” |
隔三差五 | 比喻时常发生 | 萧红《回忆鲁迅先生》:“牛奶,鸡汤之类,为了医生所嘱也隔三差五地吃着。” |
隔行如隔山 | 指不是本行的人就不懂这一行业的门道。 | 赵树理《李家庄的变迁》:“参谋长虽然是日本帝国大学毕业,可是隔行如隔山,和土匪们联络便不如小喜。” |
隔岸观火 | 站在对岸观看失火。比喻对别人的危难见而不救。也比喻没有切身利害关系而不去过问。 | 唐 乾康《投谒齐己》:“隔岸红尘忙似火,当斩青嶂冷如冰。” |
仙凡路隔 | 上天和人世无路相通。比喻亲友被隔绝,无法相会。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09回:“揉着眼睛,细想昨夜又不曾梦见,可是‘仙凡路隔’了。” |
隔靴抓痒 | 同“隔靴搔痒”。 | 《续景德传灯录·安德子胜禅师》:“若也扬眉瞬目,又是鬼弄精魂,更或拈拂敲床,大似隔靴抓痒。” |
云泥分隔 | 云泥:云在天,泥在地,高下悬殊。比喻双方相隔甚远,不能相见 | 唐·白居易《伤友》诗:“今日长安道,对面隔云泥。” |
天壤悬隔 | 比喻相差极远或相差极大。 | 《南齐书·陆厥传》:“一人之思,迟带天悬;一家之文,工拙壤隔。” |
夫妻无隔宿之仇 | 宿:夜。夫妻之间没有隔夜解不开的仇怨。形容夫妻间的恩怨容易化解。 | 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29回:“‘夫妻无隔宿之仇’,我怪你怎的?” |
恍如隔世 | 恍:仿佛;世:三十年为一世。指仿佛相隔了一世。多用来形容对时间变迁、事物变化之大的感慨。 | 宋 范成大《吴船录》下卷:“发常州。平江亲戚故旧来相迓者,陆续于道,恍然如隔世焉。” |
远隔重洋 | 重洋:一重重的海洋。指相距遥远。 | 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52回:“无如远隔重洋,何能前去看来。” |
隔壁撺椽 | 见“隔屋撺椽”。 | 《雍煕乐府·点绛唇·妓者嗟怨》:“隔壁撺椽没忖量,更那堪不大量。” |
弱水之隔 | 比喻相隔极远,到达不了。 | 宋·胡继宗《书言故事·地理类》:“远不能到,云如有弱水之隔。” |
云树遥隔 | 谓两地相隔遥远。 | 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八十六回:“侄自与叔大人欢会,迄今二十余年矣。只以云树遥隔,山川相阻,未得再亲慈诲。” |
与世隔绝 | 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;断绝来往。常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。 | 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14卷:“山野废人,与世隔绝,不习跪拜,望陛下优容之。” |
隔皮断货 | 谓隔着封皮,判断货物的好坏。比喻凭外部现象推测内部底细。 | 《歧路灯》第八回:“不是为他中了举,便说深远。只是那光景儿,我就估出来六七分。兄弟隔皮断货,是最有眼色的。” |
夫妻无隔夜之仇 | 夫妻之间没有隔夜解不开的仇怨。形容夫妻间的恩怨容易化解。 | 周立波《山乡巨变》上卷:“常言道,夫妻无隔夜之仇,说不定明朝一早你就回去了。” |
隔年皇历 | 比喻过时的事物或陈旧的经验,在新的情况下已经用不上。 | 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100回:“隔年的皇历,好一本子冷帐,闲着手要捉虱子,没工夫去揭他了。” |
隔舍须有耳,窗外岂无人 | 须:应当。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漏。 | 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60回:“正是隔舍须有耳,窗外岂无人!公子听得仔细,即心中转道:‘奇怪,难道他主仆多是女人?’” |
人心隔肚皮 | 谓人的心思难以猜测。 | 清 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四回:“虎豹不堪骑,人心隔肚皮。休将心腹事,说与结交知!” |
隔山买老牛 | 比喻人办事冒失,没有弄清情况,就轻易决定。 | |
隔世之感 | 世:古指30年为一世;世指一个时代。指因人事或景物变化大而引起的、像隔了一个时代似的感觉。 | 宋 范成大《吴船录下》:“发常州,平江亲戚故旧来相迓者,陆续于道,恍然如隔世焉。” |
隔屋撺椽 | 比喻办不到的、不自量力的事情。 | 元·乔吉《两世姻缘》第一折:“有那等花木瓜长安少年,他每不斟量隔屋撺椽。” |
隔墙须有耳,窗外岂无人 | 须:应当。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漏。 | 元·孟德耀《举案齐眉》第二折:“隔墙须有耳,窗外岂无人。这小贱人无理,瞒着老夫,引着梅香去书房中看梁鸿去了。” |
隔靴爬痒 | 同“隔靴搔痒”。 | 清·钱大昭《迩言》卷六:“《朱子语类》云:圣人只是识得性。百家纷纷,只是不识性字。扬子鹘鹘突突,荀子又所谓隔靴爬痒。” |
父子无隔宿之仇 | 宿:夜。父子间没有隔夜解不开的仇怨。指仇怨容易消除。 | 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31回:“你这个泼怪,岂知‘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’,‘父子无隔宿之仇’!你伤害我师父,我怎么不来救他?” |
天人路隔 | 上天和人世无路相通。比喻亲友被隔绝,无法相会。 | 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九卷:“直到得干戈平静,仙客入京来访,不匡刘尚书被人诬陷,家小配入掖庭,从此天人路隔,永无相会之日了。” |
天渊之隔 | 渊:深水潭。形容相隔极远,差别很大。 | 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三十五卷:“那徐言、徐召虽也挣起些田产,比着颜氏,尚有天渊之隔,终日眼红颈赤。” |
隔窗有耳 | 隔着窗有人偷听。指墙外有人偷听,秘密泄漏。 | 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胭脂》:“蝴蝶过墙,隔窗有耳,莲花瓣卸,堕地无踪。” |
幽明永隔 | 幽明:生与死,阴间与阳间。阴间与阳间永远隔离。指死后再也不能相见。 | 明·杨涟《祭赵我白老师》:“师生恩义,邈若河山,遂成幽明永隔矣。” |
隔宿之仇 | 宿:夜。隔夜的仇怨。 | 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98回:“谁家两口子没有言差语错呀?夫妻们有隔宿之仇么?” |
隔雾看花 | 隔:间隔。形容老眼昏花,后也比喻对事物看不真切。 | 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:“觉白石《念奴娇》、《惜红衣》二词,犹有隔雾看花之恨。” |
迥隔霄壤 | 迥:远;霄壤:天地。形容差别很大,像天地悬殊。 | 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79回:“弓也易合,弦也靠怀,不但终身无病,更是日渐精熟,这与托字迥隔霄壤了。” |
亲不隔疏 | 亲:亲近的人;疏:疏远的人。亲近的人不会被疏远的人隔开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20回:“你这么个明白人,难道连‘亲不隔疏,后不谮先’也不知道?” |
恍若隔世 | 恍:仿佛;世:三十年为一世。仿佛隔了一世。指因人事、景物变化很大而生的感触。 | 明·袁宏道《锦帆集·天池》:“屏山献青,画恋滴翠,两年尘土面目,为之洗尽。马首红尘,恍若隔世矣。” |
天壤之隔 | 天上和地下的间隔,形容差别极大。 | 清·钱泳《履园丛话·艺能·刻碑》:“全与《砖塔铭》相似,王虚舟云必是敬客一手书,而刻手恶劣,较《砖塔铭》竟有天壤之隔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