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 |
解释 |
出处 |
死脑瓜骨 | 不开通。 | 锦云等《草莓三爷》:“你呀,就是死脑瓜骨!” |
鬼头鬼脑 | 形容举止诡秘;行为不光明正大或不正派。 | 明 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20卷:“巢氏有兄弟巢大郎,是一个鬼头鬼脑的人,奉承得姊夫姊姊好。” |
脑瓜不灵 | 指人不聪明,思想转不过弯来。 | |
摇头晃脑 | 晃:摇动。脑袋摇来摇去;形容旧时读书人吟诵的姿态或自得其乐、自以为是的样子。也作“摇头摆脑”。有时也形容轻狂之态。 | 宋 释普济《五灯会元 至乾禅师》第四十八卷:“教渠拽耙牵犁,直是摇头摆脑。” |
脑满肠肥 | 脑满:指肥头大耳;肠肥:肠子脂肪多;体胖。指由于生活舒适;终日无所事事;养得大腹便便;肥头大耳的样子。 | 唐 李百药《北齐书 琅邪王俨传》:“琅邪王年少,肠肥脑满,轻为举措。” |
木头木脑 | 形容呆板、迟钝 | 沈虎根《小师弟》:“而且变得木头木脑,竟连他母亲来看他也会显得冷冰冰的。” |
肝脑涂地 | 肝胆脑浆溅了一地。形容惨死。也形容竭尽忠诚;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。涂:抹。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》:“大战十七,小战四十,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,父子暴骨中野,不可胜数。” |
低头搭脑 | 见“低头耷脑”。 | 梁斌《红旗谱》一:“老祥子大娘正点着灯做晚饭,看见朱老巩走进来,低头搭脑坐在台阶上。” |
绞尽脑汁 | 绞:挤;用;尽:完。形容用尽了心机;想尽了一切办法。 | 老舍《四世同堂 偷生》三七:“唯其如此,他才更能显出绞尽脑汁的样子,替她思索。” |
肠肥脑满 | 肠肥:指身体胖,肚子大;脑满:指肥头大耳。形容不劳而食的人吃得饱饱的,养得胖胖的。 | 《北齐书 琅邪王俨传》:“琅邪王年少,肠肥脑满,轻为举措,长大自不复然,愿宽其罪。” |
虎头虎脑 | 形容长得壮健憨厚的样子。 | 老舍《赵子曰》:“是个年壮力足虎头虎脑的英雄。” |
没头没脑 | 头、脑:比喻线索或根由。毫无线索或没有根由。 | 明 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16卷:“夏主簿遭此无妄之灾,没头没脑的被贪赃州官收在监里。” |
鼓脑争头 | 争着出头;要冒尖,强出头。 | 《全元散曲·柳营曲·风月担》:“勤儿每正鼓脑争头,斗喧呼谢馆秦楼。” |
呆头呆脑 | 呆:痴呆、迟钝。形容傻乎乎的或迟钝的样子。 | 元 马致远《岳阳楼》第三折:“似这等呆脑呆头劝不回。” |
楞头磕脑 | 见“楞头楞脑” | 老舍《鼓书艺人》十五:“打头的是小刘,楞头磕脑地就撞了进来,站在一边,光哆嗦,不说话。” 又《骆驼祥子》一:“一搁下了事,他心中不痛快,便有点楞头磕脑的。” |
痛心拔脑 | 形容伤心到极点。 | 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文章》:“陆机与长沙顾母书,述从祖弟士横死。乃言,痛心拔脑,有如孔怀。” |
置之脑后 | 放在一边不再想起。 | 清 李宝嘉《文明小史》第六回:“孔黄二人自问无愧,遂亦置之脑后。” |
肥肠满脑 | 同“脑满肠肥”。形容不劳而食的人吃得很饱,养得很胖。 | 清·捧花生《画舫馀谭》:“酒楼废而茶园兴,岂肥肠满脑者,餍饫既深,亦思乞灵于七碗耶?” |
油头滑脑 | 形容人轻浮油滑;不诚实。 | 鲁迅《书信集 550 致王志之》:“歌德派拉君之事,我未注意,此君盖法国礼拜六派,油头滑脑,其到中国来,大概确是搜集小说材料。” |
低头耷脑 | 形容惶恐或无精打采的样子。 | 袁静《伏虎记》第七回:“他的办公室也变得冷下来了,谁进来干什么,都低头耷脑,蹑手蹑脚。” |
有头有脑 | 喻有头绪,有条理。 | |
枯脑焦心 | 谓竭尽心力。 | 《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·<云南杂志>》:“是留东同人枯脑焦心日夜经营者也。” |
头疼脑热 | 泛指一般的小病。 | 元 孙仲章《勘头巾》第一折:“一百日以里,但有头疼脑热,都是你。” |
傻头傻脑 | 形容思想糊涂,愚笨痴呆。 |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九十九回:“只是我愁宝玉还是那么傻头傻脑的,这么说起来,比头里竟明白多了。' |
昏头昏脑 | 形容头脑发昏,糊里糊涂 | 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72回:“却说八戒跌得昏头昏脑,猛抬头,见丝篷丝索俱无,他才一步一探,爬将起来,忍着疼,找回原路。” |
撞头搕脑 | 犹言到处碰壁。 | 宋·朱熹《朱子语类》卷四十九:“政如义理,只理会得三二分,便道只恁地得了,却不知前面撞头搕脑。” |
撞头磕脑 | 比喻碰壁,行不通。 | 宋 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49卷:“政如义理。只理会得二三分,便道只恁地得了,却不知前面撞头磕脑。” |
头昏脑胀 | 头脑发昏。形容人的繁忙或事物毫无头绪;使人厌烦。 | 叶圣陶《友谊》:“'她又不是发烧发得头昏脑胀的'。一个说,'只是那条腿不能走'。” |
劈头劈脑 | 正对着头部。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6回:“杨志拿着藤条,劈头劈脑打去,打得这个起来,那个睡倒,杨志无可奈何。” |
不知头脑 | 弄不清楚是怎幺回事。犹不知所措。 | 明 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三十:“又恐怕因此惹恼了他,连自己身子立不勾,却又不见得李参军触恼他一些处,正是不知一个头脑。” |
磕头碰脑 | 形容人多而相挤磕碰,或东西多而处处碰人。 | 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83回:“这有何难?放着相大爷一个名进士,磕头碰脑,满路都是同年,这有甚么难处!” |
探头探脑 | 探:头或上体向前伸出。伸着头向左右张望。形容鬼鬼祟祟的探望。 | 宋 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18卷:“终看他未破,时时去他那下探头探脑,心下也须疑它那下有个好处在。” |
傲头傲脑 | 形容倔强、桀骜不驯的样子。 | 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27回:“现今这小厮傲头傲脑,也要娶个辣燥些的媳妇来制着他才好!” |
贼头鬼脑 | 同“贼头鼠脑”。 | 清·曾朴《孽海花》第二十四回:“太太,这个外国人贼头鬼脑,我总疑着他。” |
横头横脑 | 显得粗暴蛮横、自以为是的冒昧行为。 | |
癫头癫脑 | 癫:神经错乱。疯疯癫癫。 | 丁玲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》:“你在这里癫头癫脑的,看你这样子,就猜得到你干了什么事回来。” |
脑子生锈 | 比喻思想僵化。 | |
猴头猴脑 | 像猴子那样好动。形容行动浮躁。 | 清·唐芸洲《七剑十三侠》第21回:“看他虽是人形,却似猴头猴脑,身上着件单衫。” |
破脑刳心 | 犹剖心沥血。比喻竭尽忠诚。 | 唐·韩愈《潮州刺史谢上表》:“既免刑诛,又获禄食,圣恩弘大,天地莫量,破脑刳心,岂足为谢。” |
笨头笨脑 | 笨:愚钝。形容不聪明,头脑反应迟钝 | 朱自清《扬州的夏日》:“一览而尽,船又那么笨头笨脑的。” |
有头无脑 | 形容蠢人。 | |
蔫头耷脑 | 蔫:枯萎;耷:垂。没精打采的样子。 | 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一卷第七章:“满银蔫头耷脑走出门坎后,惊讶地看见是他的小舅子,便把罗着的腰直了一下,脸上倒显出了几分羞愧的颜色。” |
蠢头蠢脑 | 神情、相貌蠢笨痴呆的样子。 | |
有头没脑 | 形容心神不定,言行丢三落四。 | 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38卷:“如痴如呆,有头没脑,说着东边,认着西边。” |
头昏脑闷 | 犹言头昏脑胀。 | 元·赵明道《斗鹌鹑·题情》套曲:“困腾腾头昏脑闷。” |
榆木脑壳 | 比喻思想顽固。同“榆木脑袋”。 | 刘绍棠《柳伞》三:“‘大叔,谢谢您老人家!’黄金印淌下了热泪,‘您敲开了我脖腔子上这颗榆木脑壳。’” |
巴头探脑 | 形容伸着头偷看。 | 《鹧鸪天·乘公共交通车》:“乘客纷纷一字排,巴头探脑费疑猜,东南西北车多少,不靠咱们这站台。” |
兔头獐脑 | 獐:牙獐。形容人的面貌猥琐。 | 《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》:“暴敛横征,野皆狼心狗行之吏,卖官鬻爵,朝尽兔头獐脑之人。” |
愣头愣脑 | 形容言行鲁莽冒失。 | 曹禺《原野》第二幕:“干妈,虎子傻,说话愣头愣脑,没分寸。” |
摇头摆脑 | 脑袋摇来摇去。形容骄傲自得或自得其乐的样子。亦以形容读书吟诵的姿态。 | 宋·王明清《挥薼余话》第二卷:“相得端明似虎形,摇头摆脑得人憎。” |
浮头滑脑 | 犹言油头滑脑。形容人轻浮狡猾。 | 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一○四回:“座中几个人,都是浮头滑脑的,没有甚么事可记。” |
榆木脑袋 | 比喻思想顽固。亦作“榆木脑壳”。 | 谷峪《新事新办》:“你娘不是那榆木脑袋!娶亲不坐轿,这年头净这幺办,俺也赞成。” |
针头线脑 | 见“针头线脑”。 | 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九十二回:“只有晁夫人是个不肯忘旧、念人好处的人,凡是便人回家,不是二两,就是一两,再少也是五钱,分外还有布匹鞋面、针头线脑之类。” |
倔头强脑 | 形容言语动作生硬执拗的样子。 | 茅盾《霜叶红似二月花》:“当时我就觉得其中两个,一男一女,倔头强脑,大不顺眼。” |
贼头贼脑 | 形容举动偷偷摸摸,不光明正大。 | 清 李渔《玉搔头 奸图》:“后面跟了一个贼头贼脑的人,毕竟是个奸细。” |
豆渣脑筋 | 脑子好像豆渣。比喻极其愚蠢的人。 | |
摸不着头脑 | 指弄不清是怎么回事。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81回:“袭人一时摸不着头脑,也只管站在旁边呆呆的看着他。” |
鹰头雀脑 | 形容相貌丑陋而神情狡猾。 | 元 杨暹《西游记》第四本第十三出:“见一人光纱帽,黑布衫,鹰头雀脑将身探。” |
戆头戆脑 | 楞头楞脑,傻头傻脑。 | |
冲昏头脑 | 因胜利而头脑发热,不能总冷静思考和谨慎行事。 | 柯岗《逐鹿中原》第八章:“这可不能冲昏头脑,任着性子,借题发挥呵!” |